欢迎光临医学百科,请按CTRL+D收藏我们!扁桃体肥大
当前位置: > 妇科疾病

最有可能恶化的五种妇科疾病

发布时间:2019-4-12 16:23:41
妇科疾病是女性一直以来的困扰,妇科疾病小的有炎症,大的可能导致恶变。而在妇科疾病中如下的疾病有恶变的可能性,因此患有如下疾病的患者应该警惕恶变的发生,如发现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就诊。
  五种妇科疾病可恶化  1.葡萄胎:这是一种恶变率极高的疾病,一旦确诊葡萄胎就应该提高警惕,因为约有7%-16%的葡萄胎患者可能转变为恶性葡萄胎,或者演化为绒毛膜上皮癌。  2.外阴色素痣:是发生在外阴皮肤上的色素斑点,这个部位的色素痣比其他部位的色素痣更容易癌变,因为外阴部经常受刺激和摩擦,如果色素痣突然增大,变黑,上面生长的毛发异常生长则有恶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大约有40%—80%的恶性黑色素痣发生于色素痣。对于外阴处的色素痣最好是提前预防性切除。  3.宫颈糜烂:近年来发生宫颈糜烂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发生于流产、分娩的手术操作损伤宫颈和产褥期、经期不卫生感染所致,宫颈糜烂不可小视,它可使发生宫颈癌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要积极的加以防治。  4.子宫内膜增生:这虽然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但也有恶变的可能,腺瘤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有演变为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此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5.子宫肌瘤:这也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性,如果子宫肌瘤生长迅速,造成大出血,或者更年期后仍有阴道流血就该怀疑子宫肌瘤恶变的可能。  五种疾病的症状及防治
  一、葡萄胎
  葡萄胎的症状

  1、闭经因葡萄胎系发生于孕卵的滋养层,故多有2~3个月或更长时间闭经。  2、阴道流血为严重症状,是葡萄胎自然流产的表现。发生出血的时间早则在怀孕6周左右,晚则在怀孕12周。为断续性少量出血,但其间可有反复多次大流血,如仔细检查,有时可在出血中发现水泡状物。阴道流血显然来自子宫,除自阴道流出外,部分蓄积于子宫内;也可能一时完全蓄积于子宫内,从而闭经时间延长。  3、子宫增大较快多数患者的子宫大于相应的停经月份的妊娠子宫,不少患者即因触及下腹包块(胀大子宫或黄素囊肿)而来就诊,但也有少数子宫和停经月份符合甚或小于停经月份者。可能有两种情况:①为绒毛水泡退变呈萎缩状,停止发展,形成稽留性葡萄胎;②部分水泡状胎块已排出,使子宫体缩小,形成葡萄胎不全流产。  4、腹痛由于子宫迅速增大而胀痛,或宫内出血,刺激子宫收缩而疼痛,可轻可重。  5、妊娠中毒症状约半数患者在停经后可出现严重呕吐,较晚时可出现高血压、浮肿及蛋白尿。  6、无胎儿目前B超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诊断出葡萄胎。在闭经8周前后,B超监测,未发现有胎囊、胎心及胎儿。孕周、甚至18周仍不感有胎动,听不到胎心。B超扫描显示雪片样影像而无胎儿影像。  7、卵巢黄素化囊肿往往在部分患者出现卵巢黄素化囊肿,可经双合诊发现或更易经B超检查发现。  8、咯血部分患者可能有咯血或痰带血丝,医生应主动询问有无此症状。  9、贫血和感染反复出血而未及时治疗,必然导致贫血髣其相关症状,个别甚至可因出血而死亡。反复出血容易招致感染,如阴道操作不洁或在流血期间性交,更易促使感染发生。感染可局限于子宫及附件,可导致败血症。
  葡萄胎应该如何预防
  
所有葡萄胎患者皆应嘱告定期随诊,最好长期与医院取得联系,更重要是在三年内定期复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恶变,但有时也可能有残存的水泡状胎块。应劝告患者至少在2年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最初半年应每月复查一次。  如发生不规则阴道流血、咯血头痛或其他不适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复查时除询问月经是否正常外还应注意有无上述症状。检查时应注意子宫是否复理良好,阴道外阴有无紫蓝色结节,胸透(最好胸部拍片)有阴影存在。  妊娠试验在随诊中非常重要葡萄胎完全清除后,约60%以上患者30天内妊娠试验转阴性。超过40天仍为阳性者应高度怀疑恶变或仍残存水泡状胎块。妊娠试验已转阴复诊中又转阳者,如非妊娠,应高度怀疑恶变如原尿阳性,稀释试验已转阴性,复诊中稀释试验又转阳性尤其是稀释度增高者,亦应高度怀疑恶变。
  二、外阴色素痣
  1、外阴色素痣的症状
  常无自觉症状。外阴部可见到平坦或隆起的淡褐色到黑色的痣,直径一般1~2mm,有时表面可有毛发。如果色素痣颜色突然加深,痣增大,周围发红、溃疡、出血,病人觉得痒痛,则有恶变可能,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2、外阴色素痣的治疗
  对于生长在外阴易受刺激部位的色素痣,通常需完整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有时需快速病理检查,如为恶性则需扩大手术范围。

  宫颈糜烂
  1、宫颈糜烂的症状
  宫颈糜烂发生后,经常会出现白带增多、粘稠,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脓性分泌物,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外阴由于白带增多刺激可继发外阴炎或阴道炎,出现瘙痒疼痛;炎症较重时可沿子宫骶韧带、主韧带扩散而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引起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并伴有下坠感;当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性生活也可能会引起接触性出血或异味。  宫颈糜烂并非真正糜烂,与正常光滑的子宫颈相比只是一种假性糜烂。它有三种表现:炎症一开始,糜烂面仅是被柱状上皮覆盖,表面平坦,此为单纯性糜烂;后来糜烂面变得凹凸不平,表面出现颗粒,此为颗粒性糜烂;之后糜烂面凹凸不平的现象更为明显,表面出现乳突,此为乳突性糜烂。  子宫颈的糜烂面与周围的正常鳞状上皮有很清楚的界限,临床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为轻(Ⅰ°)、中(Ⅱ°)、重(Ⅲ°)三类。凡糜烂面积占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宫颈糜烂。糜烂面积占子宫颈为1/2者为中度宫颈糜烂。面积糜烂超过子宫颈总面积1/2以上者为重度宫颈糜烂。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或早期宫颈癌从外观上难以鉴别,应常规作宫颈刮片;宫颈管吸片,必要时作阴道镜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2、宫颈糜烂的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2)做好避孕节育,以免产生流产刮宫后的创伤。  3)保持外阴清洁,可用清水冲洗,不要每天使用各种阴道冲洗液冲洗会阴部,以免破坏阴道正常酸碱度,产生细菌感染引发炎症。  4)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男女双方都要清洗外阴,男方要注意清除包皮垢,因为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质。  5)定期妇科检查,有妇科炎症要及时对症治疗。
  3、宫颈糜烂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患者。可选用抗生素局部上药,如灭滴灵、磺胺类药、呋喃西林等。以中药治疗宫颈糜烂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疗效也不错,多选用一些验方、配方,加工成药粉或栓剂,置于棉球上,敷贴于糜烂面上。  2)物理治疗: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大和炎症浸润较深的患者。常用的方法有电熨法、激光疗法、冷冻疗法。  3)传统手术治疗:如果上述治疗无效,或有宫颈肥大,或糜烂面深而广,且累及宫颈管者,可考虑行全子宫切除术等传统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目前已很少采用。  4)高频LEEP术:组织标本完整,不易产生传统电刀切割时组织被拉长、碳化现象,可以得到不影响病理检查的完好的组织标本。  5)BBT消融术:BBT消融术治疗宫颈糜烂,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手术,不仅对周围组织无损伤,治疗过程无疼痛,术后不留瘢痕,且能较好地避免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具有术后不影响生育功能的优点。  
  四、子宫内膜增生
  
1、子宫内膜增生的症状
  1)年龄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于比较年轻的妇女。也可见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  2)月经情况  月经异常是本病突出症状之一。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稀发或闭经一段时间后继有长期大量阴道出血。  3)生育情况  因内分泌异常造成长期不排卵使此类患者生育力降低。40岁以下患者不育率可达到90%。
  2、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查清原因,若伴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肿瘤、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应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对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即刻开始对症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生育的要求,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确定。年龄小于40岁者,其癌变倾向低,可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年轻而盼望生育者,更应先试用药物治疗,因药物治疗后约30%患者仍有可能受孕并足月分娩。对于绝经前后的妇女,癌变的潜在趋势高于年轻者,故多直接采取子宫切除。  1)药物治疗原则为  规范用药、长期检查、定期检测、及时助孕。用药种类:①促排卵药物氯米芬,每天一次,周期第5-9天服用,必要时用药期可延长2-3天。②孕激素类药物:根据内膜不典型程度不同而有区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可以黄体酮肌注,周期第18天或第20天开始,共用药5-7天。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连续性应用甲羟孕酮,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完成一个疗程即刮宫或取子宫内膜组织作组织学检查,根据对药物的反应,选择停止治疗或对药物的剂量酌情增减。亦可宫腔内放环。  2)手术治疗  刮宫吸宫术不仅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之一。因为局部病灶通过刮宫亦有被清除的可能。年龄在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一经诊断即可行子宫切除。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高龄而对于手术耐受力差者,也可考虑在严密随诊检测下先试用药物治疗。年轻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内膜持续增生或加重或怀疑已发展为癌,或阴道出血不能为刮宫及药物治疗所控制及产后复发者,均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
  3、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
  1)癌变率  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及复合增生的癌变率很低,为0~7%,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8~45%。  2)存活率  子宫内膜增生以促排卵药物或孕激素积极进行治疗,大多数内膜反应好,预后好。在严密随诊过程中,如发现少数疗效不好者及时进行子宫切除,尚可避免发展为癌,即使有一定的癌变率,但癌变时间间隔都比较长。坚持长期定期随诊,若有癌变,及早发现并手术,预后还是乐观的。

  五、子宫肌瘤
 
 1、子宫肌瘤的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偶被发现。若出现症状,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有无变性等关系密切。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块: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子宫肌瘤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8)低糖血症:子宫肌瘤伴发低糖血症(hypoglycemia)亦属罕见。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低,意识丧失以致休克,经葡萄糖注射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肿瘤切除后低血糖症状即完全消失。  2、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1)定期随访:对于肌瘤较小,无症状,无并发症及无变性,对健康无影响的者;围绝经期病人,无临床症状者,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3~6个月1次),根据复查情况再决定其处理。  2)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治疗方法中的药物治疗的根据在于子宫肌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故采用拮抗性激素的药物以治疗,其他雄激素、孕激素及维生素类药物也使用。专家提醒:这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绝经前妇女,肌瘤不大大,症状轻者;合并内科、外科疾病不能胜任手术或不愿手术者等。  3)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治疗方法中的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包括子宫切除和肌瘤剔除两种。  (1)子宫切除:在期待疗法药物疗法尚不能改善病人症状需手术者又不符合肌瘤切除者宜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可选用全子宫切除或yindao上子宫切除术。切除一般主张做全子宫切除,尤其伴有宫颈肥大裂伤或糜烂严重者,但如患者一般情况差,技术条件受限,也可只行次全子宫切除,残端癌发生率只不过占1~4%左右,但术后仍宜定期检查。  (2)肌瘤切除术:即将子宫上的肌瘤摘除,保留子宫的手术主要用于45岁以下,尤40岁以下者,这不仅仅是为了不孕症妇女因无子女而作的手术,即使已有子女肌瘤,较大直径大于6cm,月经过多药物保守无效,或有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肌瘤生长较快者为了身心健康也应采取剜除术。  4)微创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开刀保护子宫射频消融术彻底不用开腹,手术是在jianshi屏幕全程jiankong下进行,通过B超动态引导,超导针介入病灶,控温准确、不伤及正常组织,准确介入病变部位。通过生物高热,使病变组织脱水、凝固、坏死,被正常组织吸收、自动排出。从而达到热凝消除子宫肌瘤,不影响子宫正常功能。  3、子宫肌瘤预防方法
  1)防止过度疲劳,经期尤须注意休息。  2)调节饮食:妇女应该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月经量过多,要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防缺铁性贫血。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但水果中芒果有止血功效,来月经的人不要吃,否则会产生子宫肌瘤。  3)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内裤宜宽大。若白带过多,应注意随时冲洗外阴。  4)定期检查身体,发现疾病及早治疗。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每月到医院检查1次。如肌瘤增大缓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复查1次;如增大明显,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免严重出血或压迫腹腔脏器。  5)避免人工流产:人工流产次数多会导致子宫肌瘤,因此夫妻双方应积极采取避孕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工流产次数。  6)如果月经量过多,要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防缺铁性贫血。  7)不要额外摄取雌激素,绝经以后尤应注意,以免子宫肌瘤长大。  8)需要保留生育能力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可采用肌瘤挖除术。
ad

TABG:腹主动脉动脉瘤破裂拔火罐治疗过敏肱骨大结节骨折食物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小儿骨与关节结核晶状体相关葡萄膜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拉筋术如何入静湿痹小儿预激综合征流行性角结膜炎伤寒肠穿孔阴道出血绝经期尿失禁葡萄膜肿瘤接合菌病

640*60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我要分享给我的小伙伴…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sitemap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21 - 2022 http://www.e5tg.com , All Right Reserved. 医学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