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文化特点-人贵自然
中医的文化特点-人贵自然:
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贵财富。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2.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震亨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学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类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