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
谈起药名戏,自然要说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
故事中巧借24味中药名称,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汤显祖阅后灵感大发,以这个故事为线索进行构思,48岁的他终于完成了《牡丹亭》这部传唱不衰的作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无独有偶,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中药名写的剧本《草木传》更是一部趣味性、通俗性、科学性的科普著作。如老生扮甘草上场曰:我姓甘名草,性平温和,善调诸药,也解百毒,万古流传,惟有那大戟、甘遂、莞花、海藻四人性最烈,与我不投。这一段道白,向人们介绍了甘草的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禁忌。再如清肺汤一折戏写道:那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后,摇了摇马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一枝旋覆花,抹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株款冬花,抹着一脸元明粉。挪着三寸金莲来索取治咳奇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他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可见蒲松龄对中药有很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