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之阳黄
发布时间:2020-4-4 16:33:50
关于阳黄很多人还不是特别的了解,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阳黄,医学教育网的小编特为您整理如下:
阳黄,病证名。黄疸之属湿热者。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证见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化湿热。热重于湿者,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用茵陈五苓散等。参见黄疸、湿热发黄条。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医|学教育网整理。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则巩膜、皮肤黄染。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如常用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其中茵陈含叶酸,对于肝有好处,茵陈主要增加胆汁分泌,有退黄作用;栀子有利胆作用,可降血中胆红素;
以上是中医术语之阳黄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纠错 责任编辑:闪电
ad
640*60
上一篇:
中医术语:精气学说
下一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