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肾膀胱部第五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裹。其脉沉。其相,秋三月;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已,死时,食时、日昳. 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
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
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募在中极。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蜇,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蜇,蜾虫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脉来沉而搏,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歧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胫中清,脊中痛,小腹满,小便黄赤。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谓,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伤志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差。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痜;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