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伤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
厥气客于心,则梦兵烟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病消渴,而已。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
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
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肺气衰者,即为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虫注。
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愁忧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发烦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肾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腹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太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心病者,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大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其俞。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歧伯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也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焉。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肺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
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烫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