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十
妇人解
妇人之证,率与男子无殊,惟其经脉胎产三十六病,则与丈夫不同。其源流通塞,实资于调燮①,花萼长消,端赖于栽培。
降自后世,此义遂乖,伤②旸谷③之忽④寒,叹温泉之遽冱,泛桃花之巨浪⑤,决瓠子⑥洪波,乃使春华易蒌,秋实难成,胎伤卵破,女德无终,玉折兰摧,妇怨何极﹗仆本恨⑦人,痛心在目,作妇人解。
----------
①『调燮』调理也。
②『伤』《正韵》:“伤,痛也。”
③『旸(yáng阳)谷』日所出处。《书·尧典》:“分命义仲宅嵎夷,曰旸谷。”
④『忽』《尔雅·释诂》:“忽,尽也。”
⑤『桃花之巨浪』即桃花浪。“挑花浪”,即桃花汛。《杜工诗史补遗——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⑥『瓠(hù户)子』地名。在河南濮阳县南,亦称瓠子口。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漂害民居。
⑦『恨人』失意抱恨之人。《文选·恨赋》:“子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
经脉根原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金主收敛,木主疏泄,金敛而木不能泄,则过期不来,木疏而金不能敛,则先期而至,收敛之极,乃断绝而不行,疏泄之甚,故崩漏而不止。木郁或中变为热,水郁则始终皆寒,其重者,亡身而殒命,其轻者,绝产而不生,非细故也。
其凝而不解者,水寒而木郁也。肾肝阴旺,经脉凝冱,既堙郁而腐败,乃成块而紫黑,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也。
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灵枢经》语。)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①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譬之于土,阳气冬藏,水泉温暖,春木发扬,冻解冰消,暖气升腾,故万物生焉。使冬无地下之暖,虽有阳和司令,亦成寒谷不生矣。
后世庸工,全昧此理,滋阴凉血,伐泻生阳,变膏腴之壤,作不毛之地,推后凋之木,为朝华之草。目击此风,良深永叹﹗仲景垂温经一法,吹邹子之暖律②,飘虞地之熏风③,古训昭然,来者当熟复而详味也。
----------
①『濡』原作“嚅”,音同之误,据闽本、蜀本、集成本改。
②『邹子之暖律』指邹衍吹律事。邹衍,战国·齐·临淄人。深观阴阳消息,著《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列子·汤问》:“邹衍之吹律。”《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
滋也。“
③『虞地之熏风』虞,通“吴”。《诗·丝衣》:“不吴不敖。”《史记·孝武帝纪》作“不虞不敖。”地,原作“帝”,诸本均同,音同之误,据上下文义改。熏风,和风,指初夏之东
南风。虞地之熏风,吴地吹来的和暖之风。
----------
闭结
经脉闭结,缘于肝木之郁。血者,木中之津液也,木性喜达,木气条达,故经脉流行,不至结涩,木气郁陷,发生不遂,则经血凝滞,闭结生焉。
乙木既陷,甲木必逆,乙木遏陷,温气不扬,则生下热,甲木冲逆,相火不归,则生上热。经脉燔蒸而升降阻格,内无去路,则蒸发皮毛,泄而为汗。汗出热退,皮毛既阖而经热又作。热日作而血日耗,汗日泄而阳日败,久而困惫尪羸,眠食废损。人知其经热之盛,而不知其脾阳之虚,误以凉营泻热之药投之,脾阳颓败,速之死矣。其肝胆固属燥热,其脾肾则是湿寒,治当分别而调剂之,未可专用清凉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乙木之温,即脾阳之左升也。水寒土湿,木气不达,抑郁盘塞,则经脉不通。以其生气失政而疏泄不行也,未有脾阳健运,木陷而血瘀者。其肝木之陷,咎在于脾,其胆木之逆,咎在于胃。己土不升,则戊土不降,中气莫运,故四维不转,非第肝胆之过也。若见其闭结,辄用开通,中气已亏,再遭攻下,强者幸生,弱者立毙,十全二三,甚非良法也。
桂枝丹皮桃仁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
崩漏
经脉崩漏,因于肝木之陷。肝木主生,生意畅遂,木气条达,则经血温升,不至下泄。生意郁陷,木气不达,经血陷流,则病崩漏。
木气疏泄,血藏肝木而不致疏泄者,气举之也。气性降而血性升,气降于下,又随肝木而左升,血升于上,又随肺金而右降。血之在上者,有气以降之,血之在下者,有气以升之,是以藏而不泄也。肝木郁陷,升发不遂,气愈郁而愈欲泄。木欲泄而金敛之,故梗涩而不利,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淋漓而不收。金能敛而木不能泄,则凝瘀而结塞,木能泄而金不能敛,则滂沛而横行。
其原全由于土败。土者,血海之堤防也,堤防坚固,则澜安而波平,堤防溃败,故泛滥而倾注。崩者,堤崩而河决,漏者,堤漏而水渗也。缘乙木生长于水土,水旺土湿,脾阳陷败,不能发达木气,升举经血,于是肝气下郁,而病崩漏也。后世庸医崩漏之法,荒唐悖谬,何足数①也。
桂枝姜苓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
①『数』说也。《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
----------
先期后期
先期者,木气之疏泄,崩漏之机也,后期者,木气之遏郁,闭结之机也。其原总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通畅,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
其通多而塞少者,木气泄之,故先期而至。以经血上行,则血室不见其有余,必月满阴盈而后来,血陷则未及一月,而血室已盈,是以来早。其塞多而通少者,木不能泄,则后期而至。以木气郁遏,疏泄不行,期过一月,而积蓄既多,血室莫容,然后续下,是以来迟也。
桂枝姜苓汤
丹皮(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首乌(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先期。
姜苓阿胶汤
丹皮(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丹参(三钱)首乌(三钱)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
----------
结瘀紫黑
经水结瘀紫黑,血室寒冱而凝涩也。血之为性,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堙郁而腐败,是以成块而不鲜。此以土湿水寒,木气郁塞之故。庸工谓之血热,据其木郁生热,而昧其水土之湿寒,祸世非小也。
苓桂丹参汤
丹皮(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
经行腹痛
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缘其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壅迫,疏泄莫遂,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
中气不运,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之证。血下以后,经脉疏通,木气松和,是以痛止。此多绝产不生。温燥水土,通经达木,经调痛去,然后怀子。
其痛在经后者,血虚肝燥,风木克土也。以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痛作也。
苓桂丹参汤
丹皮(三钱)甘草(二钱)丹参(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
当归(三钱)地黄(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首乌(三钱)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后腹痛。
----------
热入血室
经水适来之时,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既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里。少阳厥阴,表里同气,血藏于厥阴,热入血室,同气相感,自厥阴而传少阳。甲木逆升,经气不降,横塞胸胁,故状如结胸。君相感应,相火升炎,而烁心液,故作谵语。肝主血,心主脉,血行脉中,血热则心病也。
盖经下之时,血室新虚,风伤卫气,卫气闭敛,营郁热发,热自经络而入血室,势所自然。宜清厥阴少阳之经,泻热而凉血也。
柴胡地黄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地黄(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
杂病根原
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奇邪淫泆,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结热者少,以其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生表热者,十之八九,土燥水亏而生里热者,百无一二也。
----------
带下
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流而为带。带者,任脉之阴旺,带脉之不引也。
五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盖气根于肾,坎之阳也,升于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之阴也,降于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诚为圣法。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法更密矣。
温经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芎藭(二钱)茱萸(二钱)半夏(三钱①)
煎一杯,温服。
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
①『半夏三钱』原脱,据蜀本、《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补。
----------
骨蒸
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及臻①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是以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
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②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肌③肉消瘦,淹滞缠绵,渐至不起。
庸医不解,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土败阳伤,无有不死也。是宜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木郁条达,热退风清,骨蒸自愈。原非阴虚血热之证,清凉之品,未可过用,以伐中气也。
苓桂柴胡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柴胡(三钱)半夏(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热蒸不减,加生地、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
①『臻』《说文》:“臻,至也。”
②『胃』原作“戊”,诸本均同,据上文“必克脾土”、下文“脾胃俱病”改。
③『肌』原作“期”,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集成本改。
----------
胎妊解
胎妊者,土气所长养也。两精相抟,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
土衰而四维失灌,脏气不厚,则木不能生,生气不厚,则火不能长,长气不厚,则金不能收,收气不厚,则水不能成。生长之气薄,则胎不发育,收成之气薄,斯胎不坚完。木火衰乃伤堕于初结之月,金水弱乃殒落于将成之时。
血生于木火,气化于水金,而土则四象之中气也,故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①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
----------
①『水』原作“气”,诸本均同,据上文“木温而火清”改。
----------
结胎
胎妊之胎,生长资乎木火,收成藉乎金水。土者,四象之母,其絪缊变化,煦濡滋养,全赖乎土。脾以己土而主升,升则化阳而善消,胃以戊土而主降,降则化阴而善受。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堙郁,冲和之气,渐而壅满。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迟而中气回环,胃土续降,然后能食。
胃土降,则心火下行而化水,脾土升,则肾水上交而化火,胎气在中,升降不利,乃水偏于下润而火偏于上炎。水润下者,火不交水而坎阳虚也,火炎上者,水不济火而离阴弱也,是故妊娠之证,下寒而上热,妊娠之脉,尺微而寸洪。仲景《金匮》: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寸为阳,尺为阴,阴脉小弱者,尺之微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之经,循臑内后廉,而走小指,脉动在神门,(神门,在掌后锐骨之中。)虽非寸口,然太阴之左寸,亦可以候心,神门脉动者,寸口必动。手少阴脉动者,寸之洪也。推之,左寸脉动者,右寸必动,男胎动于左寸,女胎①动于右寸,亦自然之理也。十九难: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寸大而尺小,女子寸小而尺大者,常也。
胎气一结,虚实易位,大小反常,缘于中气之壅阻也。阴阳郁格,最易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未可遽用填补之剂也。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杏仁(二钱)甘草(一钱)砂仁(一钱,炒,研)芍药(二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橘皮(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
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
①『胎』原作“脉”,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上文“男胎动于左寸”改。
----------
堕胎
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长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而土为四象之母,始终全藉乎土,土中阳旺,则胎气发育,十月满足,不至于坠。
盖胎妊之理,生发乎木火,收藏于金水,而四象之推迁,皆中气之转运也。阳蛰地下,左旋而化乙木,和煦温畅,万物资生者,己土之东升也,阴凝天上,右转而化辛金,清凉肃杀,万宝告成者,戊土之西降也。木升火化而胎气畅茂,金降水生而胎气坚完。生长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生于火而克于木,火旺则土燥而木达,火衰则土湿而木郁。乙木郁陷,而克己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
胎妊欲堕,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湿水寒,乙木乃陷。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民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堕伤之原也。
姜桂苓参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腹痛,加砂仁、芍药。
----------
胎漏
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其胎结而经来者,必有瘀血阻格。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于是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癥块。或其①平日原有宿癥,亦能致此。
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若血下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金匮》名为胞阻。
宜疏木达郁,而润风燥,其漏血腹痛自止。
桂枝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地黄(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②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桃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癥块连胎者。
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
①『其』原作“有”,据闽本、集成本改。
②『下血』原作“血下”,据闽本、蜀本、集成本乙转。
----------
产后根原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病则永年毕世,不得平复。弥月之后,气血续旺,乃可无虑。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而人已衰矣。母气传子,子壮则母虚,自然之理也。
但十月之内,形体虽分,而呼吸关通,子母同气,胎未离腹,不觉其虚。及乎产后,胎妊已去,气血未复,空洞虚豁,不得充灌,动即感伤,最易为病。胎时气滞血瘀,积瘀未尽,癥瘕续成者,事之常也。气血亏乏,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减者,亦复不少。而痉、冒、便难,尤为易致,是谓产后三病。
血弱经虚,表疏汗泄,感袭风寒,是以病痉。痉者,筋脉挛缩,头摇口噤,项强而背折也。气损阳亏,凝郁内陷,群阴闭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气幽埋,不能透发,昏溃而迷罔也。津枯肠燥,阴凝气结,关窍闭涩,是以便难。便难者,糟粕艰阻,不得顺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关阳旺而火盛也。
总之,胎气生长,盗泄肝脾,土虚木贼,为诸病之本。土气不亏,不成大病也。
桃仁鳖甲汤
桃仁(三钱)鳖甲(三钱)丹皮(三钱)丹参(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
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桂枝丹皮地黄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地黄(三钱)当归(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
气虚,加人参。水寒土湿,加干姜、茯苓。
桂枝栝蒌首乌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栝蒌根(三钱)首乌(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
葛根首乌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葛根(三钱)麻黄(一钱)首乌(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
桂枝茯苓人参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阳虚郁冒。
苁蓉杏仁汤
甘草(二钱)杏仁(二钱)白蜜(一两)肉苁蓉(三钱)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治津亏木燥,大便艰难。
姜桂苓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温服。
治饮食不消。
黄先生医书八种后跋⑴
黄氏医书,向止刻四种⑵,见常州张氏⑶《宛邻丛书》中。近闻版亦毁⑷,余四种,无刻本。道光戊戌⑸,闵在南昌,从包慎伯年丈⑹假得钞本,与陈广夫三兄弟各僦⑺人誊出,同学中遂多有写本矣。
顷客闽学使⑻徐侍郎⑼,幕携八种在箧⑽。谈次及之,侍郎于黄氏素有元赏,又济世寿民之念,随在涌溢,不能自已,尽付剞劂⑾,以广流传。又念按临各属,不能携校,同事黄学博元坤,深于此事,遂留之署中,属专校雠,一再审定,致为不苟。考张刻四种,即有讹敚⑿,写存之本,舛⒀互益甚。长沙二书,黄氏移易旧第,弥费寻绎。学博即详,覆之侍郎,又精勘之。虽扫叶拂尘,昔人所叹,然大体完善矣。回思昔日传抄之劳,一旦海内人得佳本,玉楸之道昌,灵兰之术正,侍郎之盛心,不可及也已。
江右杨希闵铁佣谨跋
----------
⑴『黄先生医书八种后跋』原不载,据闽本补。
⑵『四种』指《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素灵微蕴》。
⑶『常州张氏』指阳湖琦,清阳湖县属常州府。
⑷『毁』《字汇》:“毁,火焚坏也。”
⑸『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戊戌,即公元1838年。
⑹『伯年丈』伯年,犹年伯。“伯年丈”,对父辈之尊称,不问是否同年。
⑺『僦(jiù,就)』雇也。《说文》:“僦,赁也。”
⑻『学使』即提督学政。由翰林官及进士出身之部院官中选派,三年一任,掌管各省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之事。
⑼『徐侍郎』指徐受衡,字树铭。
⑽『幕携八种在箧(qiè,切)』在此指早有刻刊《黄氏医书八种》之心。
⑾『剞劂(jījué)』刻刀。引申为刻印书籍。
⑿『敚(duó,夺)』“夺”本字。《说文》段《注》:“此是争敚正字,后人段夺为敚,夺行而敚废矣。
⒀『舛(chuǎn,喘)』会意字。小篆字形,是两只方向相反的脚,合起来表示相违背的意思。本义:相违背,颠倒。
《四圣心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