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医学百科,请按CTRL+D收藏我们!扁桃体肥大
当前位置: > 扁桃体肥大

全文刊发臧云彩ldquo经典中医

发布时间:2021-12-5 22:00:58

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http://m.39.net/disease/a_6353345.html

01

臧云彩老师“经典中医传承发展”专题讲座之一:《如何学好中医》

编者按:年12月10日,青年名医臧云彩老师应邀于道中书院本部进行“经典中医传承发展”讲座第一场宣讲——《如何学好中医》。相关宣讲图文以及臧云彩老师个人学医行医纪行,见本页下方。本文是按臧老师现场宣讲录音整理而成,未及臧老师本人校订,望读者观其大略。

文字整理:(道中书院)范琳、薛春黎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怎样才能学好中医》。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中医不能只在校园里讲,针对在校的老师、学生在里面关起门来学习,我们的中医更应该走向千家万户。更应该推动全民学中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多数人,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中医?掌握中医所描述的我们这个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之道,这样的话才可以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医院里的人满为患,医生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的局面。那么,我们在座的都是中医的爱好者,我汇报的可能不是那么全面,尽量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第一,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家的判断标准;第二,遵循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第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第四,培养中医的理论自信和中医的疗效自信。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在临床上固守我们的中华文化本位,固守东方本位思维,才能打开我们中医的大门,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思维是打不开我们的《黄帝内经》的,也打不开我们临床的《伤寒杂病论》的,所以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门,这是亘古不变的。合格的中医家的判断标准,一定要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我们中华文化的语言理论是“阴阳”和“五行”。在过去每个领域都会用“阴阳”和“五行”去架构,书法、绘画、艺术、各种工匠,它都是用这种理论,包括我们后人所说的哲学、医学、包括我们的天文和历法,所遵循的原理和架构通通都是阴阳五行,不是现在西方的逻辑思维或者是西方的还原论,而是东方的阴阳和五行。包括我们的历法,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历法是一年有天,分12个月,有24个节气,一个节气平均15天;15天呢,一个节气里面又平均分成了三份就是三候;那么二十四节气呢,每个节气分三份,一年有72候。就像《西游记》里边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年有72般变化,一个候就是五天,这五个候呢,就是我们的五行。每三候呢,就是天地人;每个月分两节,就是阴和阳;每个月分成了上半月和下半月就是阴和阳。一个独立的单元先分阴阳再分三才再是五行,阴阳三才和五行一直都是这样,从古到今都是。我们现在用我们中国的历法比较少,都是公历,让我们现代人淡忘了我们的历法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历法不仅只是古代农耕文化指导农耕活动的,而是用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这行为和现象做立象去说的24个节气,用在这个时间点上常出现的现象来立象的。我们整个《周易》都是这样,不是说《周易》讲的古代什么什么活动、暂时的结合体,这不是我们的《周易》,而有可能用了古代的活动事情、人和事去做类比,类比这一卦,这一爻的意思,相似的这一类的所有都可以用在这个卦爻辞的解释上,不是具体解释这个文字,这个卦爻之象的,如果本末倒置了,就学不到《周易》了。所以阴阳和五行在我们生活方面处处都有体现,我们的阴阳寒暑,寒暑的往来,昼夜的更替,这就是我们的阴阳,它就是个观念。阴阳不是哲学,它是用文字描述的自然规律——这个观念很重要。如果你学到哲学上了,那就失去了中医,我们中医本来就是描述了古圣先贤经过历久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了自然现象背后所支撑的永恒的规律。我们用有形的文字把这个规律描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中医学”。为什么中医学亘古不变呢?之前去讲课有人问我,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医学《黄帝内经》,一千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中医领域还在保留?学生们还在天天背诵,如至宝一样,你们趋其左右,不敢超越它,你们中医是不是落后了?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中医是不是落后了?我告诉他,中医怎么会落后呢?只有科技才存在落后的概念,中医不会,为什么不会落后?别人说你落后,我们说我们不落后,那么这叫“吵架”,没有意义。我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落后,大家看前面的解释,中医是古人观察的自然现象,我们到处看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怎么样去体现呢?只有有形有象,通过自然现象、自然万物的变化让我们去总结体悟后面的支撑这些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而我们中医恰恰就是描述支撑这永恒不变规律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就像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一样亘古不变,它怎么可能落后呢?所以,我再把《周易》的这个“易”字下个定义,《周易》的易字是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我们中华的文化,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就像左为阳、右为阴一样的,上为天、下为地,我们面南背北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北半球,面南背北,面向太阳远离黑暗,背后就是永远没有太阳出现的地方,远离黑暗。我们去定方位,左手方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右手方就是太阳落下的方向,这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不同的参照物,这就是我们的参照物,左手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右手方是太阳落下的方向,所以我们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也就是左为阳、右为阴也是这样的立象。上为阳、下为阴,阳立象为白天,阴立象为夜晚,上为日、下为月,这个是什么样的意义呢?《易》研究的是什么呢?我们再下一个定义,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一样更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就是易,它研究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永远都是立象思维、形象思维,打个比方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一样亘古不变,亘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就是易,易与医是同源的,它的思维是相同的,它研究的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一点就是从我们的阴阳和五行上去体现,五行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个阴阳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立象为一年的话就是上半年;下半年为阴,用一天来说的话就是上半天为阳、下半天为阴,那一年里边还有春的温、夏的热,虽都是阳,但是它还有不同,秋的凉和冬的寒虽然都是阴,它还有不同。所以我们把春天的温,万物生发,小草发芽,自然界的物我们是看到的,我们看到春天温度的上升,小树苗发芽,长得挺快的,基本上都是用我们可见的速度在长,这样一个自然界的物向上蓬勃生长伸展立象一年的上升的这个过程称为木。一切向上向外伸展生发的相,我们叫木。那么阳比较盛的状态我们叫做火,这都是一个具体的类象。金就是阴,我们发现秋天一来,秋风萧瑟、万物凋零,那么古代的兵器金器都是杀生的,对不对?不论是打仗也好包括厨房用的刀也好都是杀生的,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宰个小鸡它都是生命,都是杀生的。所以用金来描述对自然界万物生灵不利的一面,肃杀之象来类象的,中华文化都是这样去类象的。所以将阴中不是太阴的象用金去表达,阴是极阴,就是寒,万物闭藏在其中,就像所有的种子一样处于一个闭封的状态,这叫闭藏之象。所以用水来立象。北方的海水是流动的,水是趋下的火是向上的,这是对阴的一个细分。这里面还有一个土,土育万物,土主运化。在我们中医里面,脾主运化,什么是化呢?所有的变都是化,我们说变化变化往往是连起来说。那么在四季之中,所有的象的变迁,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到冬,一年四季从种子到发芽至开花结果,从种子到潜藏,这中间无时无刻都在化。所以这个化,它主土主时,土主四时,在四时里都有化的力量。所以在生长、化、收藏,为什么将化放在生长和收藏的中间?这个不可能放在这四个字的里面,为了表达所以放在中间,说明在这四个步骤里面,任何环节都存在着“化”。这就是我们的阴阳和五行,这时我们就明白,阴阳五行它不是哲学,它是我们的老祖先用自然之象类比的万事万物,不同的时空片段的属性,是属性的一个概括,或是类象,它不是哲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用文字来呈现出来,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起名字,不起名字怎么交流?就像《道德经》所说的对自然界亘古不变这个象或是这个道,起了个名字。那最后老子说这勉强叫做“道”嘛!大家要相信,只要有名字,它的含义就降低了,只要有形,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它的含义都是不全面的,都是对它浑圆含义的一个束缚。但是又不得不起名字,为了便于我们交流。否则,后世人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所以就必须要起名字。“道”讲述的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阴阳和五行它不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本位的思维,是我们中华一切理论的原理论,就是架构,就是阴阳五行。这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阴阳五行是描述了自然规律,人又是什么呢?人又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自然物包括万物生灵,我们人又区别于自然万物,这是我们人,其实在道里边万物自然是平等的,之所以把人提出来,因为我们现在所交流的文化是人。我们周易的三爻卦,上一爻是天,下一爻为地,中间一爻为人,人是顶天立地的,换句话说人是合天地之气而成的。人是和天地之气而成的,包括植物、动物任何万物都是一样的,它都需要天的气、地的气。按西方的话所说,它需要光合作用,它需要阳光和温度,要大地的各种营养物质。西方文化是物质化,而东方文化不这样说,东方文化说合天地之气,不管是什么样的气,浑圆之场。和天地之气的就是人,中医里边所描述的人,中医里说三才:天、地、人,这个人指的是一切和天地之气而成的万物生灵,人是一个代表,一个代称,这叫合天地之气而成的人,这个人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而我们中医呢,就是要纠正在自然环境中的过去生活的自然人现在人的状态不自然了,失去了常态,我们就用中医的手段通过介入,借助自然界所赐予我们的这些自然物来纠正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的偏差,就是我们借助吸纳天地之气的物来纠正在自然环境中有偏差的人的状态。把他拉回到自然状态,这是我们治病的理念,中药和针灸是我们的手段和工具,我们的治病理念,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大家再想想这样一个道理,人是生长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这个自然物它必须汲取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来保证自己的一个自然状态,还是用非自然物来给养你?你生病以后是用的自然之法的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你用一个非自然物来应用到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身上,你能回归到你本来的自然状态吗?很难很难的,往往是事与愿违,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了,而我们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你吃了大把大把的白药片,这个素那个素,这些都不是我们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都是我们高科技从自然物中剥离出来,解构出来,然后通过人工所建构出来你所需要的一切的一切。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事情,这个自然状态的自然人,他的自然状态我们就叫做常态。失常则灾害至,《黄帝内经》的原话,我们要守常,失常则灾害至,怎么守常呢?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古人用阴阳三才和五行所给我们描述出来的自然规律。只有懂得这个自然规律,人才有可能很好的把握你的一个自然状态,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状态,我们保持我们人体的这种自然状态,越接近这个自然的状态我们就容易达到完成我们人生的使命。人生百年,保持自然状态而终老,否则都是虚妄的,其他都是夭折的。我们最起码活一个阴阳卦,阴六时甲子,阳六时甲子,二者叠加,不就是一百二十,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活到岁,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夭折的。因为我们离开了天道,背离这个天道太远了,我们现在的人离我们的老祖先的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我们道中书院的朋友,常在道中我们要学道,这个道不是什么宗教派别,而是自然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我们老祖宗所架构的这些文化的初衷,我们每个人出去都是传道者,传播中华文化,传播我们中华文字里边所承载的天道规律。我们经常说到“文以载道”,我们是观察自然规律来创造一个文字,这个文字是来描述自然规律的,它里边所承载的有天道规律,所以我们要明白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而不要被文字这个躯壳揉进了西方的概念,这是很可怕的。这就是阴阳和五行,刚才给大家解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是描述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哲学,从中华文化的架构就是这样,包括节气,一年有12个月,12地支,时间段和12地支形成六时甲子,这些无非都是知识都是概念。一年12个月,每个月再分上下,就是阴阳卦,上下里面再分三,就是三才,三里面再分五,五行,所以一年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再分三就是七十二候。所以一年有72般变化,那么人这个自然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72般变化中,一年有四季七十二般变化,这个自然物它必须适应这七十二般变化,在这个变化规律里边适应天地的变化规律而变化,这个变化规律就是人所要遵循的,离开这个规律,我们都会出问题的,天的规律失常就是大面积的流行疾病,人的规律失常就是个人冒犯天道。比如说冬天天气很冷,是该有的气温,而你穿的很单薄,接触到寒气,这是你个人触犯了这个规律,你就生病感冒了。本来冬天天很冷,结果气温很暖和像春天一样,这是天的反常。这反常的天的气会催生大面积的平时不知道保养的这些人的大面积的流感,这是天的正与负,太过与不及所造成的,我们必须需遵循天道规律,研究天道的规律,不知道天道的规律,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医。第二就是笃信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回归本位,这个我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西方文化是和自然界所割裂的,包括医学,当然西医有西医的特点、中医有中医的特点,我们不存在谁攻击谁,我们就现象论现象,我们现在的科学和医学都是在现在技术条件可控的理想化的状态下,一般就是实验室里面,真空无菌各种化学试剂所控制下的状态里面所做出来的一切参数,这个参数随着我们科技手段的改变、同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说真空的程度、无菌的程度、实验室的器械的精密程度有所变化了,你的结果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同的。而我们在自然环境中,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她不是生活在实验室中可控的。实验室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环境,在一个自然界不存在的环境说,不是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所服务的,科技有所发展了过去的参数就会被推翻,这就是五年之后推翻五年之前的,再五年之后推翻今天的。他不是推翻,它是否定再否定,是科技条件有变化了!而我们中医是亘古不变的,它是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它怎么能变化发展,你所更新的是技术,是术的层面,不是道的层面,道的层面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学医也好,做什么也好,一定要通过象这个点去了解道的体。所以一定要学到道上,术放在最后,一定要通过象追寻到本源规律。只有学到道上,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病人临床症状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按着书本得病的人很少很少。即是症状和书本上一模一样,你按着症状之下的这个方也不一定有效。这就是自然现象,就是自然规律,因为象是年年更新的,道是相同的。我们有个词叫“万象更新”,年年更新,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来找我们看病,她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即使症状是相同的,它的病机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怎么用一个死方子治好活人的活变的病呢?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学在道上,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家。这个层面很难吗?不难,恰恰是学“术”很难,我们每年开会都开什么会议?多少年没有跳出这个圈儿啊,多少年都是学术会议,没有一个人是学“道”的。所以,我经常讲课的时候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是来学“术”呢,还是来问“道”,很关键的。学术,每一年每一次的会议你都很兴奋,因为你都学到了关键的、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回去以后你总会发现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为什么?因为你学的死方法,不能应对活灵活现的人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到不变上来,万变的“变”,不要去追究它,所有的“变”都是后面那个“不变”所支撑的。像年年花开花相似,只有什么不同?但是必有一个是相通的,它必须随着春的生、夏的长、秋的收、冬的藏的变化而变化。春天万物生发,它赶快发芽生长,夏天万物繁秀,必须呈现美丽的一面,再不呈现它来不及了,秋天它赶快收、赶快坐果、赶快长出种籽,赶快从自然界往中间聚,再不聚就没有机会了。我们经常说,老百姓的谚语:秋后十八天寸草结子。不管你长得多高,长得好坏,长得美丑,你赶快结子,不结子你没后代了,绝后了。它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所以我们不需要看什么花,什么草,不需要,我就需要掌握春是什么样特性,夏是什么样特性,秋是什么样特性,冬是什么样特性?万物必须适应这个特质规律,掌握它就足够了,这就是自然,顺自然了就是和谐。就是《道德经》中那两个字“道德”,“道”就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德”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你逆于这个规律就是无德,就是这么简单。道在前,德在后,允之规律就是和谐,失之规律就乱了。怎么和谐?还是需要了解自然规律,不了解怎么和谐,想和谐也和谐不了。心很善,但是你没有这个能力,什么是“能力”?明道,用道就是你的能力,你说你很善,比如说我们生来背太多太多的东西,古往今来、中外都背了,叫杂人,古人有一句话叫“多知必败”,人生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术和相是无限。就像一颗树一样,树叶就是术和相,它每天都不同,每年都不同,你今年把这棵树的所有树叶费了千辛万苦都研究明白了,第二年又不同了,冬天又不同了,所以穷其一生都研究不完。我们必须回归到本源规律上来。古人有一个词叫“一叶障目”,死在叶上,天天研究叶,就是表面的现象,而没有从叶找到枝,从枝找到杆,从杆找到本。树上很多树叶,我们没有必要研究每一片树叶的“不同”和“同”,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找到一片叶,两片叶子足够了,研究树上我们看到的叶子就足够了,顺着它最后找到本,一叶年年不同,时时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追求表面。再打个比方,经常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小柴胡。但是到临床上就会发现很多病人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你用小柴胡不行。这就是我们死到了象上,它描述的是象,我们通过象找到规律,通过这个规律来明白小柴胡适合什么样的病因和病机,找到了病因和病机,这个表面的相就要丢掉了,它就是一个工具。它就是上楼的梯子,你坐电梯也好,走步梯也好,弄个绳爬上去也好,每个症状都是不同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找到了上楼,楼上就是“道”,找到了工具,不需要它,它就是桥梁、路径,但是不要工具还不行,我们必须借助某一个有形的工具才能找到“道”,找到“道”以后这个有形的工具你就不要去执着了,下一次碰到了,还不一定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不要去执着。看很多病人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它是需要用温热药,不是需要用小柴胡之类的凉药,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需要用温热药?什么样的才需要用性凉药?这是我们要学问道的工夫,学到背后,不要学表面现象。提到的一个心斋,我们不要去太多的有为,不要用你的妄念去妄加猜测,妄起作为,要修心,剔除杂念,一心去追求自然界的本真规律,去感悟它,在自然界去体悟它。再给大家讲一点,就是人的心都不是你的,人的心是你里面所承载的文化所左右的,我们要高度认可这一点,人心是通过学习让心性迁移而来的。《三字经》不是说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万事万物都是一样,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呈现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心。人心,你学西方文化,是西方心;学东方文化,是东方心,学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家庭的心。人心是由文化所左右的,文和武是相对的,就是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柔和的、没有知觉的变化。所以人心是受你内心的文化所左右的,你的思维不是你现在这一刻做出来的,任何人的思维都是基于过去的文化的积淀对你心性的洗礼所让你做出来的决定,你的言行都是你过去的文化对你的心的洗礼所做出来的决定。我们现在许多人都想急于求成,想学医就想赶快学成,结果会发现事与愿违,为什么?我们现在从小接触的很多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文化内涵,自然经济哲学,包括历史都是西方的视角去写出来,生物物理化学等等,都没有东方的文化的心,所以这么多年你积淀了西方的这种逻辑思维。你去读中医,你说我怎么看不懂啊?如果能看懂那就怪了,你看不懂这是正常的,你看懂了,这是失常。为什么?你用西方的心去解读东方文化,你解读的都是站在西方的文化本位上的这种思维,这种心去解读的,你一解读就是错,能理解吗?这就是我们道中书院提倡的“老实大量”读经,别想,无思无为,就读,读到什么程度呢?读到与之化矣,就我们所说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读书,我们的文字是古代圣贤观察的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总结的规律用文字呈现的。文字里面承载着古人的思想,用古人观天的心。我们放空自己,做一个无我的读者,无私无为无心,我读就是读,心斋,读的时候我心清静、恭敬,没有任何的思想,读得久了,古人的这种思想就慢慢地跃然纸上,这就是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用我们现在的心去读古人的心,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中医这么难呢?不是难,而是我们失去了文化所塑造的你的心思。所以读书怎么读呢?就是刚才我说的放空心思,作一个无我者,无思无为,感而遂通,让古人的这些文字感化你的心,不要用你现在的心去解读和感化古人所描述的这个文字和经典,是不行的。所以,还需要我们老老实实打基础才行,我们背中医也是一样的,很多学生说来找我学习什么条件?就是包本,最起码把《伤寒杂病论》包本再来才找我,不要找关系,找路子,没用,要不你在这儿干了一年干了两年,浪费的是你的青春。你只有有基础,来到这儿无非是受老师点拨一下你就开悟了,开悟是“你有,你才能悟”,你没有,悟个啥呀。孔子还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天天茶不思、饭不想,不是茶不思饭不想,我舍不得时间去吃饭,也舍不得睡觉,我天天坐这儿苦思冥想,我想学道、悟道。到最后孔子说,无益,没有收获,到最后总结怎么办呢,不如学也。最后用一个词概括“述而不作”,我所讲的一切不是我自己发现的,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是老祖先所描述好的,我转述一下就行了,这就是承道、传道这样的功能。承道,就是把古人的承接下来,传道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一下,中华文化不是否定再否定,而是继承发扬、继承发扬,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规律;西方文化是否定再否定,否定再否定,科技日新月异,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都在原地打转,我们所谓的西药不停地在发现、不停地在发明,而药背后的理从来没有变过,理不变,技、术的层面不可能变,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形容叫“换汤不换药”,同一个现象,打个比方,学医时这样的症状,小柴胡一吃效果不好,怎么效果不好呢?再换其他汤药试试。所有的药,法是相同的,这就叫“换汤不换药”,这种换法不管换谁的,都是不行的,你刚才那个法不行,你再换一个同样的法的汤药能行吗?同样不行,这是原地打转,这是没有学到道的本位上去,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停地去修正自己,在生活中、在自然中不停地去修正我们自己悟道的心。争取一天比一天接近道,一天比一天接近医圣的思想。你只有一天比一天接近医圣的思想,才有可能你的疗效一天比一天接近仲景的疗效啊,这点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思维的改变。一旦思维改变,入道是很快的。思维不改变,你转个五年十年八年没用的,所以我发现自古以来,把书合上能倒背如流的多了去了,但是真正成一个临床大家的人又是寥寥无几。为什么?这是食古不化。为什么不化?他学到了表面的相上,没有沉潜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学《周易》的乾卦第一,潜龙。我沉到底,把躁动的心给安静下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着上临床,不要急着看病,我当年背了七年书才开始看病的。大家一定要把心沉浸下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读经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老祖先用阴阳五行这个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的架构内,运用我们的形象思维,东方文化、东方人的本位思维。而西方呢,是基于画面叠加的逻辑思维,这几年社会上办逻辑思维培训班的很多很多,但你要看干什么?你要炒股票,做科研毋庸置疑就是要用逻辑思维,而不用形象思维。但是你想研究中医、你想研究自然规律,那你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客观现象。你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光想人为的去怎么样怎么样,那就失去了自然物的本真呐,所以我们要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架构内运用形象思维。观化比类的研究方法去认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防病治病。刚才跟大家讲到,人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偏离了自然规律就是病态。偏离了自然规律,我们是会受自然规律所惩罚的,自然规律惩罚我们的手段就是疾病和灾祸。要遵守红绿灯,你非闯红灯,没守规律,结果被车撞了,那不是灾祸嘛,所以必须守啊。大家都守规律,你开车非要闯红灯,结果你撞了人了,不要绳之以法嘛,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我们中医的研究方法和西医的研究方法不一样,我们现在研究中医要明白一个词,一个概念,叫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这个概念有差异,研究中医就是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用放大镜扒拉扒拉中医里面有没有好的化学程式,供我们西医临床所用,能够出科研成果,这叫研究中医、研究中药;而中医研究是站在东方文化本位,用阴阳五行的思维,用观化比对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下中药具备哪些四气五味,怎么样能够被我们所驾驭,用在偏离了自然规律的失常的身体状态上来,怎么样能更好更快地拉回到常态上来,这就是我们中医研究。两者是有根本性的差异的。所以,研究中医会出科研成果,而中医研究才能发现自然之道,它是不同的,自然之道当然不可能出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拿诺贝尔奖。我们总归会有、全世界的人都以拿了中华什么奖为荣的这一天的到来。这就是以什么样的文化作主导。我们拿一个什么西方欧美国家所制定的,以他们政治军事所服务的,而我们慢慢地有一天我们以东方文化的本位、用我们的评价标准去量身打造一些东西,所以判断一味药属不属于中药,你一定要明白用我们东方的思维,这就要我们的中药要具备四气五味。那四气呢,就是温、热、凉、寒,中药的属性就是温热凉寒,为什么不用四性而用四气来描述呢?是为了让中药和天匹配起来,中药和人匹配起来,中药四性温热凉寒,中药温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春的温,中药的热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夏的热,中药的凉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秋的凉,中药的寒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冬的寒。那作用到人身上去纠正,比如寒凉药就用温热的人,用温热药就用太寒的人。就像空调的作用,空气太冷了我放热空气中和一下;空气太热了,我就用冷空气中和,治病就这么简单啊!当然这里面还是外来的和内生的是不同的,内部矛盾和外来的敌人能相同吗?不能吧,内部是兄弟,调和呀和解呀。外来的是豺狼,我们所谓的列强,不同吧。所以侵害到人体的寒气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驱离,内部的不和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和——百脉调畅。中医的主体意识给大家讲明白了,我们必须在阴阳五行的架构上用中医的观化比对的方法去做中医研究。我们再也不要用西医的思维、用西方的思维,用放大镜从中医里面去扒拉出来哪一个有效成分。刚才讲了,判断一味药是不是中药的评价标准就是看中药还具不具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归经。归在哪个经?麻黄属于中药,麻黄碱属于中药还是西药?(西药)。对,想都不要想,属于西药。因为麻黄具备我们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麻黄碱不具备。青蒿中药,青蒿素,那就是典型的现代科技受中医中药文献的影响发现的一味新药,属西药,和中药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什么呢?评价中药的重要标准主要是它具不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因为这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自然界有温热凉寒,中药有温热凉寒,来纠正人体的偏差的温热凉寒。人体有升有降,什么是升,什么是降?升,上升势态,出血了,狂躁以我,登高而走,弃义而歌,气太盛了,衣服都穿不着,因为太热太壮了,阳气太过了,气有余酿之火,我们说衣服要保暖,他受不了,恨不得把皮拔掉,太热了。然后它太盛了,室内坐不下,跑到室外,室外坐不下,爬楼,上天台,这样的人有没有,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气升得太过了,我们要给他降;沉降太过了,你吃了就拉肚子,喝点水水杯没放住呢就往厕所跑,有这样的人吧。这是下沉不好,下降太过,不让你升,气升不上来。那我们不让你降的那么厉害,小便不就不那么勤了嘛。比如说我们很多中老年的男士夜尿频多,西医说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而我们中医不这么认为,人体是一个浑圆的整体。为什么夜尿频多?大家发现没有,不管什么人都是这样普遍的规律:夏天尿少,冬天尿多,为什么?夏天阳气生发,膨胀在外,人体的气也是生发的,汗多尿少;而冬天的阳气往下收藏了,往下沉降的,人体的气也是往下沉降的,所以不往体表走,都往下趋了,所以小便多。特别是老年人,他的阳气比中年人要弱了,阳气弱为阴,再加上遇到冬天的阴,遇到夜晚的阴,阴与阴同感啊,自然界的阴加上你的阴,所以你的表现就是你的水气内收下趋的这个势比较大,所以表现中老年的夜里的小便比较频啊,你说中老年的男士夜尿频多是前列腺,那女性夜尿也不少呢,怎么说?她也是前列腺肥大问题吗?是气地下沉太过了,你会发现中老年有相当一部分人,到下午或者晚上睡觉要的时候下肢肿,一按一个坑。就是他的下降力大于上升力了。我们平常人体内的70%是水分,如果我们的上升力和下降力失衡,下降力如果大于上升力的话,那么一站起来水就下来了,都在裤子底下。但实事上不是,我们不管横着竖着,站着躺着都是一个浑圆气场,这就是我们的上升力和下降力是一个持衡力。过了午时人阳气弱了,阳气弱了,就是下降力大了,再加上活动一天了就是在耗身体的阳气啊,自然界上午阳气是上升,下午阳气是下降的,再加上活动一天损耗了很多阳气,再加上你自身的阳气是不足的,所以说下午这个表现水就趋向于下的,一按一个坑。这时我们需要用温暖的汤药让你的阳气升,我们用一个术语叫“助阳化气”,用温热的药辅助你的阳气,让体内有形的水化成无形的气。什么是助阳化气呢?比如说泼了一碗水,刚开始水汪汪的,会议结束了,发现水没了,水去哪儿了?有形的水变成无形的气弥散到整个环境中,这个过程就是气化。但前提是必须有阳气,如果没有阳气,这个位置是很冷的,零下几十度,泼了一碗水你会发现过了一年还是一块冰,它还在,这就是助阳化气,就这么简单。我们中医就是用自然之道来纠正我们失去了自然之道后失常的状态。我说的这个过程就是观法比类,观自然之法,用自然的象来立人的象,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思维,是在自然时空下的自然思维,不是在可控的自然时空并不存在的西方的抽象思维,两者并不一样,我们要对不同的东西方思维加以甄别,不然如果两者混乱的话,你学不出来中医的。你顶多会用西医思维抄一些中药,我见过一张处方上一百六十味药,上星期我见过一张处方上八十多味中药,比一百六十多味好多了,是吧,这叫中医吗?你去翻一翻张仲景的方子,平均不到五味药,用一个词叫“指哪儿打哪儿”。你用机关枪打,而不是散弹,是吧!要用狙击枪一打一个准。所以我们以后在临床上要练准头,不要来个天女散花一样,要练精确度,你越练精确度,就越接近张仲景所描述的“道”。不然的话,有效不知道为啥有效,没效不知道为啥没效。这个病人我就用两味药,有效就有效,没效就是没效,没效我再思考为什么没效,下次你就提高了嘛,你就长进了嘛,来个人用一百六十味药,有效也不知哪个药有效无效,也不知道啥是无效的?你能提高吗?你永远没有准头,要用狙击枪,打上就是打上,打不上就是没打上。再看中医理论和疗效自信。能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能够掌握六病辩证体系的临床汤药。我在临床上比较推崇六病辩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六经。我为什么在这里说六病辩证不叫六经辩证呢?是有原因的,因为《黄帝内经》所描述的人体十二经络,分手足经,手六经、足六经合在一起是十二经。所以张仲景如果再用六经叫的话就容易和经络的经概念相混。再加上张仲景从头到尾也没有说指六经,你看,张仲景怎么说,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辩太阳经病脉证并治。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辩阳明经脉证并治,辩少阳经脉证并治吧,所以我们为什么加经啊,它本身就是六病嘛。如果我们叫六病的话,就和六经的概念彻底区别开了。在座很多都是学中医的,我问大家,经络和六病有相通之处吗?(答:有)我怎么回答,要讲实话你就不好看了——没有。为什么呢,我得跟你讲理呀,你说有,我说没有,不是吵架嘛,对吧,可以讲理,为什么?任何一个人只要一出生,不管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不管是阳的人阴的人,不管是热的人寒的人,他都有经络,经络是有具体行经路线、皮包和脏腑的,具体的穴位的。所以经络本身并不具有代表寒热属性的阴阳属性,经络阴阳仅仅是曲型的人体的腹面和背面来说的。曲形腹面为阴,曲形背面为阳,背通天,腹通地,仅仅是这样的阴阳,行经路线的部位的划分。而仲景的六病,任何一病都代表患者的禀赋状态。这个患者是热还是寒,叫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打个比方,患者阳气盛者就是阳明病,阳气虚就是太阴,这是指的患者的禀赋差异,而经络没有患者的禀赋差异,它仅仅是巡行部位的差异。能理解我所说的经络和六病的概念不相同这句话吧!所以我们这个概念清晰了,以后就再也不会把经络和六病的概念相混了。过去在临床上很多人把十二经和六经,我所说的六病概念相混。足太阳膀胱经他老认为是足太阳经,哪儿和哪儿都不相关,足太阳膀胱经是巡行到背面的经络,而张仲景的太阳病不是,它带有阴阳属性。太阳病,太阳经病是太阳膀胱经的病,不管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不管寒热,他都有可能会得足太阳膀胱经的病,所以这个名下,不存在寒热属性的,而具体病的人,他是具备具体的寒热的。因为他是具象的人,坐在面前的人是有偏差的,要么阳要么阴,要么寒要么热,要没有偏差就不叫病人了,还会来找你呀?所以我们要区分开啊,概念要明,概念不明怎么看病呀,怎么驾驭方药煎药呢,不可能。所以,要先明理念,学方、学药那是以后的事儿。所以我们要下足了功夫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卯足了劲研究《周易》。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要研究《周易》呢?我们要能够深入的理解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和素问,掌握辨证体系理法方要。中医的辨证体系很多啦:八纲辨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还有门派之争。我再来解释一下门派。门派之争都是后人的一己之私,我说的话有可能会伤人啊,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再解释一下就不伤人了,所谓的门派之争都是个人的差异。中医学我刚才讲了,它是描述的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规律甚至活动规律,自然规律是恒一的,它有派别吗?昼夜更替,寒暑往来,会因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观察而有派别吗?没有。所以中医描述的是自然人在自然环境的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不变的,是恒一的。这个恒一就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所以它没有派别。在我心里面没有派别,只有“道”,道是恒一的,殊途同归,九九归一。所以不要追求派别,要么你就一己之私,要么你就学到家。没有学到“道”上,学到“术”上当然有派别啦,一个“道”可以承载无数“术”啊!在术的层面都对,但术是点,不是浑圆的道,既然是点就有点局限性。所以都固执己见说自己的对,术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啊,不对的地方就是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确确实实反映的是道的一个点。所以在我心里,各个派别都对,我对他们都很尊重,所以他们都不反感我。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每个人都是热爱中华文化的,都是爱国的。这都是文化有差异,思维有差异,我们想就事论事,我们要团结人,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即使是敌人,我们也要把他争取过来成为朋友。所以,不同的辨证体系都是有自己的一些成熟与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学到自然而然,没有套路没有差异。比如我经常给朋友们说,你跟过谁谁谁,你跟这个老师是什么派,那个老师是什么派?我说我自己无门无派,或者说有门无派,这个门就是师门,而不是门派的门,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遵循传承,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是我师父的徒弟,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学术啊或叫我们这个道啊是无门无派的,不能以我们自己的喜恶去驾驭方药。不是你喜欢什么就开什么,而是病人需要什么就开什么,不是你喜欢附子,来人就开附子,你喜欢地黄就多开地黄,不是这样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喜好而是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道是无形无相的,需要什么形什么相,我们就给什么形什么相就可以了,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叫“天垂象”,都是道的外象外显,外显就是道的具体的一个点,道所支撑的一个点啊!不管芍药花牡丹花都是一个点,牡丹说它是道的载体,芍药说它是道的载体,谁对呢?都对,都是道的载体。我们就用花做类相,芍药牡丹之争类比门派之争。遵循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首先通过学习和领悟中华文化基本经典,树立坚定地文化自信。接着学习和领悟中医基本理论经典,培养中医主体意识和理论自信。再学中医临床理论经典,可以先专而后博,跟明师、访明友,形成个性化诊疗特征,培养临床和疗效自信。我经常给学生们讲我的人生三本书:第一本就是承载天道的《周易》,这个天道,人也是天啊!什么是天?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如果我是观天者,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天。以我心观天,我的身也是天。以我身心去观天,我身外都是天。所以你们也是我的天。都一样的,我们地球也是天啊,它是天的一部分啊,我们地球上的组成部分也是天体之一啊,人也是地球的组成部分啊,所以人也是天啊。我们桌椅板凳也是天啊。我们经常说“天啦”,就是身外之物,身外之人,身外之事,我们不要太执着了,天大的事我们管好我们自己就好。天人合一就是我和大家心有互动,我用心讲,大家用心听。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你经心不经心?你听着左耳进右耳出,你不经心。所以我们太多人不经心啊,用眼看,用耳听,这叫偏听偏见偏信。所以很多的媒体受各种财团所控制,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是别人想让我们这样想的,我们听到是别人想让我们这样听到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颗道心,就是我们《西游记》所描述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修炼的那个能力,太上老君代表的就是正统的中华文化。太上老君都是后人封上的什么派别,最初是没有派别的,它有东方文化,八卦炉承载的是中华观察天地规律所承载的那个道的符号,在那个八卦炉里练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周易》里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孙悟空在里边练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就是修炼啊!什么是八卦炉?就是我们的教室、学堂也是啊!修炼七七四十九天,推演万物变化规律的四十九个数,就这四十九个数推演万物的,《周易》就是用四十九个数去展示了。四十九天练出来火眼金睛,火眼金睛看什么呢?别人一看美女,孙悟空一看妖精。练什么呢?练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看象你看道,别人看表面,你看本质。这就是修炼。所以,我们在教室在学堂修炼的就是我们的这双火眼金睛,别人说的表面现象,别人说的你听的,别人说的你见的,一看就知道真伪。病人描述的症状,口苦咽干,你一看就知道是名贵金肝汤,你说老师我怎么看不出来呢?我一看就是小柴胡汤,因为你背的是小柴胡啊,我一看就是苓桂术甘汤,第二次患者回来说吃的你的药太好了,特别舒服,吃得身体特别轻松,多少年的拉肚子不拉了,或者说多少年的便秘不便秘了,对吧?身体特别轻松,神清气爽,学生们理解不了为什么书本理论上说的苦口咽干目眩,就是用的小柴胡啊,并且后面注解,还有一句,见口苦都可以用苓桂术甘,要这样学的话,每个人都成张仲景了,所以表面的相和背后道的问题,头晕咽干目眩哪一个不是症状吗?症状本来就是相嘛,我再告诉大家一句话,就是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本身并不代表寒热属性,并不具有寒热属性的特征,而这个症状的寒热属性是随着具体病的人的这个状态所决定的。再比如,盗汗,盗就是偷偷的,晚上一闭眼睡着就出汗了,这是盗汗,在阳气盛的人身上,他叫阳症。在阴气重的人身上,他就叫阴症,盗汗是相同的一个体征,一个症状。再不要说盗汗就是阴虚啦,阴虚是病机,盗汗是症状。我说盗汗就是阴虚,等于是把症状和病机直接就画等号了,这是错误的。症状和病机之间不具备同等性,不是一个同级别的概念,那么盗汗分外感和内伤的,外是机表的邪气,盗汗失眠,你能用治内伤的药去治盗汗失眠吗?不可能,你要说我要非用那病是不可能好的。反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反应不舒服,所以我们要用一颗不变的心,就是道分辨的心,就是术,术就是相。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呢?就是因为文化承载的是道,不同文化承载的是不同的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接近中华文化,我说我的人生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周易》,承载天道自然规律的周易,给我提供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另外一本就是《黄帝内经》,提供的是中医的理论自信,再有一本就是《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提供的是临床自信,有这三个自信,你走到哪里都是通行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哪里讲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你讲理讲文化你讲得通讲得明,你依理讲的很透彻,讲的很真诚、很接地气,不那么空洞抽象了,不是空的。你是落地的,你是现实的,当然都是受欢迎的,这是我的人生三本书。当年前七年背书走哪儿背哪儿,包里就背这三本书。大家问有没有后世的书,所谓各家学说所描述的不同,各种门派,给大家讲了,我无门无派,中医学承载的是天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没有门派之分,有人说是温病弥补了《伤寒杂病论》的不足,那是你认为。《伤寒杂病论》有不足吗?你用术的层面去讲的话,当然有不足,你用道的层面去讲,它是混元的啦!你用术的层面去讲,谁都有不足,万事万物都有不足,就像芍药说牡丹不足都一样,所以不要站在术的层面去论道,这个是永远争论不休的,不要有门户之分。中医描述的阴阳,阴阳是自然之道,而张仲景就是用阴阳来说话的,它承载的是天地之道,在道德层面上,他怎么可能有不足呢。我们用一棵树就知道春天来了,我们用一棵树也能知道秋天来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棵树知道夏天结果了冬天凋零了,一棵树我知春夏秋冬,我为什么要研究万棵树,我累死啦,一棵树就悟道了我们为什么要用万棵树呢?生命有限而知无涯呀,所以我们不要有太多的执着了。我们的《黄帝内经》大概16万字左右,你下点功夫也能背会啦,我们读经人都是很厉害的都包本了,我们二十几万的经典都背会了,哪差这十六万字呢,更何况《伤寒杂病论》就更少了!《伤寒杂病论》你先不要背方背条文,什么什么方主治就行了,主治就是这个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方的煎服方法你单独背,这样就节省下时间了吗,更何况很多条文里的方是同一个方,都背条文都背方很多就重复容易乱了,所以分开了背很快就都背过了,《周易》才两万多字,《周易》分经和传,真正的经只有几千字,所以我们要背的也很快。我们做一个童心就很快了,做一个现在人的心,我们的成年人心,以我心度古人心,我们就背不会,我们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了,就没有地方放了,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去背书就很快,记忆力也会上。所以,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中华文化是中医发生和发展的,道、医是同源的是同一个文化体,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们中华文化里承载的是天道自然规律,我们要明白中医文化是医药同源的,他是立根于我们中华文化本土思维上的,为什么要学儒道经典呢?当然道也是后人分的,古人就写了一本书而已,都是后人分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承载的是天道,我们不学这个东西也是可以的,学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回我们的本土思维,这些都是驯化我们思维的一个工具,有益的工具就是经典书,医道是同源的,经典和医也是同源的,同根同源,我们过去听一句话是,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可不是现在的大学生啊,你说过去的秀才就是现在的大学生,过去的秀才其实没有现在的大学生读的书多,是的,但是你读的太杂了呀,人家秀才就读四书五经,就读经典,人家从娘胎里边接就是阴阳五行驯化出来的,他没有西方的思维,所以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能为良相他就转向学医,背几个方就可以了,背几个汤头就可以了,因为他的思维和架构他都是东方本位思维呀,他一看你就是阴就是阳,一看你表就是里,他用什么方解表合里,他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所以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那么前提是我们怎么修成过去秀才的那种思维呢,要有对阴阳五行内化的那种思维,是不是?我们不要说,我们读了多少书、多少书,你很博但不化,古今中外什么知识都有,但是你认识的不一定是道啊,有可能是妄执妄念,五年之后就被推翻了,所以你要不停的学,一辈子不停的培训,不培训就过时了落伍了,新产的新药你不会用了,你会发现我们中药几千年不变,仍然是这个药柴胡还是柴胡,大黄还是大黄,这些东西入道,经典都是帮助我们尽快的回归到中华文化本位所支撑的这个本土思维上来的啊,经典著作是我们找到的桥梁和阶梯,中医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沃土上的。曾经我们在

ad

TABG:骨化性纤维瘤猝死型冠心病预防1 95肺火肝脏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老年人肺结核病传奇广告代理拉沙热传奇登陆器不卡的传奇私服慢性宫颈炎跖趾关节痛食管痹EhlerDanlos综合征浅层点状角膜炎蜀门gm命令

640*60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我要分享给我的小伙伴…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sitemap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21 - 2022 http://www.e5tg.com , All Right Reserved. 医学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