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肠痈之名出《素问·厥论篇》,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发肠痈不可治。”《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是因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成脓。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诊断依据]
1.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以10~40岁多见,男多于女。
2.发病较急。均有腹痛,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变化较多,开始可位于上腹,或脐周围,或全腹部;经1~12(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少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伸直或牵拉右腿则痛增,病人行走时常将身体前弯,卧床时喜右髋轻屈位以减轻腹痛。伴食欲不振,恶心或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腹部检查:可于右少腹麦氏点或其附近有固定压痛点及反跳痛;压迫左少腹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令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肢伸直过度后伸,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嘱病人仰卧,髋、膝关节屈曲90°,将股骨内旋,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于右少腹或可触及包块。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增高,分类多示核左移。尿常规及胸腹X线透视一般正常。B型超声检查有一定参考意义。
[鉴别诊断]
1.肺热病:腹痛多不明显,尚有咳嗽、吐粘痰、胸痛,胸部体检及胸部X线检查可资鉴别。
2.暴泻:于腹痛前常先有恶心呕吐、腹泻,与肠痈先有腹痛不同,或水泻前常有腹部绞痛,压痛部位不固定,肠鸣音亢进等。
3.肾瘅:先寒战高热,疼痛初起于有肾区,腹痛常伴有腰痛,脊肋骨有压痛,尿中有脓细胞,或培养阳性等有助于诊断。
4.石淋:以腰痛,尿血,或尿出砂石为主症,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
5.异位妊娠: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者,应疑本病。
6.狐疝:一般有反复发作病史,于阴股间可扪及包块,无恶寒发热等症,血常规多无改变。
[辨证论治]
1.热毒蕴肠证:右少腹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肠解毒。
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性质,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活血化瘀、行气宽肠。
3.热盛酿脓证: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洪大。清肠解毒、祛瘀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