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医学百科,请按CTRL+D收藏我们!扁桃体肥大
当前位置: > 扁桃体肥大

创造生命的奇迹回阳九穴

发布时间:2021-12-5 22:08:20

(3)揉涌泉法: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次为宜。另外,艾灸涌泉穴值得一提。可于每晚临睡前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15-20分钟,每晚灸一次即可。可治疗失眠以及多种疾病,尤其对虚寒证效果更好,但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此法。另据记载,用艾条温灸涌泉穴距皮肤约3厘米左右,用雀啄法,连续熏灸3-5分钟,可止鼻血。因鼻出血多因肺胃热盛,或木火刑金,相火内炽,上迫肺窍,血热妄行所致。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温灸涌泉穴能降肺气,并使相火下行,血随之而下,鼻衄自止。涌泉穴养生保健贵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必有大益。药敷涌泉1.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面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急性扁桃腺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火醋调成糊膏状,晚上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3.牙龈炎: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成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方对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小儿腹泻:取苦参、苍术各30克,共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本方用于湿热型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5.高血压病:取吴茱萸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6.风热感冒: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1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份,敷于双侧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7.病毒性结膜炎: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口疮: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9.经行吐衄: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做成饼状,敷贴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10.小儿流口水: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老醋适量。用法:前2味药研细末,以老醋调成糊饼,包敷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为小儿滞颐,多因脾胃湿热,廉泉不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本方可平调脾胃寒热,包敷涌泉穴,乃上病下取之意。  11.治疗阳痿:取巴戟天、补骨脂、仙茅各10克。制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适量食醋调成稀糊状,分成2份。用法:将调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5~7天。功效: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  12.治疗遗精:取龙骨、牡蛎、芡实、沙苑蒺藜各30克,五味子、龟板各20克,菟丝子15克。制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用法:每次取药末适量,加入食醋调成稀糊状,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功效:补肾固精,适用于遗精、早泄、腰酸耳鸣、倦怠乏力等。  13.治疗强中(阴茎异常勃起):取水蛭9条,麝香0.3克,苏合香`克,蜂蜜适量。制法:先将水蛭烘干,研为细末,再加入麝香、苏合香共研细末,调匀,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稀糊状。用法:当阴茎勃起时,取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一般用药3~5次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功效:活血通络,适用于阳强不倒。  14.治疗前列腺肥大:取水仙头1个,大麻子30粒。制法:将大麻子去壳,与水仙头一起捣烂成泥糊样。用法:取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7~10天。功效:通络利湿,适用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  15.治疗副睾肿大:取吴茱萸、蜂蜜、黄酒各适量。制法:将吴茱萸放入锅内以文火翻炒,炒至药物呈灰白色或白色时将锅移开,冷后研末。每次取吴茱萸末30克,加入适量的黄酒、蜂蜜调成稀糊状。用法:将调配好的药膏贴敷于双足的涌泉穴和腹部的中极穴(脐下4寸)上,药膏厚度约5毫米,外以软塑料膜覆盖,胶布固定。这样可以保持湿润,增强药效。隔天换药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停药3~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用药3~5周疼痛消失。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五、太溪穴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六、中脘穴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中脘、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霍乱吐泻,中脘、天枢。在临床上,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痿证等症,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微通或温通法。

  • 1..
  • 上一页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页
  • 5/7
  • ad

    TABG:肠道菌群失调症丝虫病传奇新开私服血管炎电信sf羊水异常传奇sf十绝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胎死不下指标小儿弹性假黄瘤热血传奇sf网站打哈欠滑膜炎黑暗圣殿论坛孩子手部神经损伤膈下脓肿

    640*60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我要分享给我的小伙伴…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sitemap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21 - 2022 http://www.e5tg.com , All Right Reserved. 医学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