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医的崎岖之路
有的华侨医生还在临床总结方面取得进展,如余初元提出南洋地属热带常多寒湿之病,指出:暹罗卑湿之地,热气薰蒸,多生热雾……人之湿病,多感于此,湿热相搏,乘人之虚,积于营卫,初则不觉其寒,惟见其热,既而不见其热,惟觉其寒。这些对当地中医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说明海外中医认真研究当地的特定地理气候和疾病特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依托国内,同声同气
海外中医的发展,与国内中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方面,在学术上,华侨中医机构往往以国内为其依托。象越南广肇医院,1907年由于当地疫症流行,特别从广州方便医院聘请中医邓畅怀、熊干廷前往治疗,疗效显著,自有方便特派医生之后,西贡(即越南)始准唐医生(指中医)医时症。很多国内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南洋医疗机构考试中名列前茅。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近代中国药材出口大幅增长,药业界指出主要原因为旅外华侨,生活习惯上,都采用中药的缘故。海外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药材和成药市场。据回忆解放前省港两地仅丸散出口就年达千万港元。
由于唇齿相依,海外华侨十分关注国内中医药的发展。1929年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全国中医的强烈抗议,抗议的浪潮也波及到海外。1929年3月17日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界集会上,就有香港、澳门和南洋等地中医参加。海外中医还进一步组织社团,从各方面进行声援。
1929年,新加坡华侨名医王爱华、梁少山、曾有源、黎伯概等召集同道举行大会,决定组织中医药界联合机构,以新加坡中医药界的名义向南京政府进行抗议。吉隆坡药商公会也召集雪兰莪中医中药界临时大会,呼应国内的反废止斗争。菲律宾中医中药两界决议联海内外中医中药及全国公民力争,务求至中央卫生会达取消目的而后已等。这些都代表着海外华侨的心声,与国内同声同气,一起抗争。
侨界中医,努力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