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外科发展学
1、皮肤病
首次分类和新出现的病名《诸病源候论》中有15卷、15门309候涉及皮肤疾患,分门别类阐述证候和病机。其所论述者,相当于130余种现代医学皮肤疾患,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几乎包含了常见皮肤病的大多数,还记载了一些罕见疾患。首次见载的病名有:白癜风、乾癣(类似于慢性湿疹或银屑病)、脑湿(似于皮角)、鬼舔头(斑秃)、秃顶(早秃)、蛇身(鱼鳞病)、牛癣(类似于限局性神经性皮炎)、摄领疮(颈部神经性皮炎)、……等数十种。首次专题论述了妇女、小儿常见皮肤病,还专题列述若干全身疾患的皮肤表现,如伤寒斑疹、时气疱疮、热病斑疹、热病疱疮、温病下部疮等。
《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论述皮肤病,病因多取《诸病源候论》之说,主要是丰富了治法。孙思邈论列皮肤病有140余钟,其首次列述的疾病有妬精疮和老人常见之皮肤瘙痒症、阴下湿、毛发早枯和皮肤角化等等。
2、病因初诊治之进步疥疮
疥原来是人体患皮肤病的象形字,先秦古籍即有记载。但只认为是一种浅表的瘙痒性皮肤病而已,《肘后救卒方》首先出现疥虫之说。《诸病源候论》则将疥虫和疥疮联系起来,指出病因为并皆有虫,对其症状体征,给予真实扼要的记述。在专述小儿疥疮时更指出,小儿多因乳养之人病疥,而染着小儿也。表明对疥的传染性已有明确认识。
漆疮(漆性皮炎):《诸病源候论》首先指出漆疮的不同类型,病状描写逼真,首次指出:人有秉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和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竟不为害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说明此病和各人秉性不同有关。这是对各人机体免疫状况不同的朴素认识。
癞、恶疾、大风(麻风):这一时期本病名称虽然仍未统一,分类亦较繁复,但对比早期或晚期症状之不同。已认识到有通体无异而眉须已落和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的区别,对四肢腹背有顽处、顽钝不知痛痒(麻木斑)、身体枯槁,津液常不出(不出汗)、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坠落和鼻柱崩倒等器官残损以及各种皮损表现均有描述(孙思邈《备急千要方》卷23,卷5,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隋唐医家为防治本病进行了不懈努力。孙思邈尝手疗六百余人,差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德高术精,成为中国古今医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