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衡
12月19日,北京中医药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学会最年长的会员之一——京城名医谢子衡获得北京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这位94岁的老人一聊起中医,就精神抖擞,谈及恩师汪逢春,恭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谢子衡不仅学得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还培养了志在济苍生的医者仁心。
师从名医汪逢春
生在京城,家境殷实的谢子衡是家中独子,从小迷恋水墨丹青,师从著名宫廷画师学习书画,还爱好摄影。
19岁,谢子衡从银行子弟高中毕业后,没有像同学一样继承家业、从商创业,而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师从名满京城的名医汪逢春学中医。原是父亲为了让他能有一技之长,但他却与中医结下了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谈起老师收徒的条件,谢老回忆:最起码要有点儿文学底子,至少读过《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写得一手好字。在京城西河沿,如今的正乙祠戏楼紧邻就是汪逢春医寓。拜师后谢子衡每天去医寓跟师学习,抄写底方、病历,都是几个徒弟份内的工作。写方还不是谁都能行的,要有一定的资历,老师才允许。谢老说起往事像孩子般语气中透着自豪。当时汪逢春的底方,大多由他书写而成。
汪逢春擅治时令病、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湿温病多有阐发。他教学方式独特,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让徒弟们聚在一起讨论病例。在谢子衡的建议下,学生们组起同砚小集,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主要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医籍。汪逢春最佩服清代的徐灵胎,常以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教导学生诊断时要谨慎,不要只迷信脉,一定要四诊合参。
如遇疑难大症,汪逢春有时也邀请著名西医刘士豪、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谢子衡回忆,汪老平时妇科会诊也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学生旁听记录。他常嘱咐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