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衡
在恩师指导下,谢子衡还常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汪逢春教导学生,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承师道而效师行
除了扎实过硬的技术,汪逢春还教徒弟们要有一颗医者仁心。谢子衡说:老师每天必定留几个免费号给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但挂号费、诊疗费分文不取,开好方子,签上字,患者可去同济堂免费抓药。虽是施诊舍药,也都保质保量,一点不含糊。
汪逢春行医多年,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谢子衡曾建议老师整理医案,可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汪老却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借此机会,谢子衡再次建议老师编著医案,终于得到首肯,还再三叮嘱谢子衡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谢子衡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1941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泊庐医案》。老师不好宣传自己,由我们学生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梓刊印。
行医不图扬名立万,这是汪逢春一贯的作风。有麝自来香,不必迎风撩衣裳更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医者施的是仁术,对待病人像家人,这才是医生该有的品质。深得老师言传身教的谢子衡感慨道,并且也常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为人低调,始终如一,常自勉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
苦心孤诣为苍生
谈及时下热门的中西医结合,谢子衡说:当年京城四大名医就已有此主张。中医讲究辨证,西医则更倾向辨病灶。二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互为补充。曾学过两年西医的他,深知化验、影像检查等现代检验手段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诊病时,他常要求患者先检查,再来把脉开方,准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