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医学流派纷呈
看来,你的分析很对。我年事已高,体质大不如从前,再加上今年以来气候过于寒凉,表闭不开,即使有小汗出,也不能完全解除表证。我原先的处方还真需要修改一下,再加一些辛温的药物进去,也许会疗效好一些。刘完素心悦诚服地说。
您在当初一起手开方就使用大黄,它性味苦寒,直走太阴肠胃,不利于太阳表气宣发。您年事已高,阳气已经不比当初,再加上苦寒药物伤阳,所以就不能汗出表解,体温也就日久不退了。按您现在的脉证,虽然已经患病八天,但仍然属于表证。如您所说,加入温药,撤去苦寒药物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刘完素随即改变了方药而获痊愈。两个人的友谊因此不断加深,而成为一段美谈。
张元素对于外感伤寒也很有研究,他的儿子张璧传承了他的学说。此外,张元素对于内科杂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借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脏经》和宋代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经验,阐发了脏腑辨证,发明了性味归经理论,这些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河北省境内的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1180~1251年),跟随张元素学习医学,把张元素开创的内科杂病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李杲主要阐发的是脾胃学说,因为在五行与脏腑的配属中,脾胃属土,所以他又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由于内科杂病大多属于慢性病,经常见到正气虚损的证候,所以又被称为内伤杂病。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是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汉之前因重视证候表现,所以叫热病;张仲景之后,由于注重探索热病的病因,所以叫伤寒。几千年里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其在理论与治疗方法上最先成熟起来,治疗伤寒热病的方药,亦经常被借用治疗内科杂病。
由于外感热病(伤寒)大多属于热性的实证,可以攻,可以下,而内科杂病虽然也有不少可以攻下的情况,但是许多时候必须使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刘完素的寒凉派和张从正的攻下派学说盛行之后,许多学习者不加辨别地套用他们的方药,从而形成了诸多弊端。当时,甚至流行一种类似于今天的排毒疗法,说没有病的人在春天服一些催吐、泻下的药物,可以把冬天里积蓄在体内的火气排出去,从而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这种无病服药、滥用攻下的做法十分有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为此,李杲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两部著作,以区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不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脾胃一虚,百病由生的观点。他善于使用补中益气、升阳散火的方法治疗疾病,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