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内科发展学
1、病名与证候的详确描述
此期更重视每个具体病的描述和确诊,从而对病名的确定日趋规范化。如消渴病,当时以病人的明显消瘦、口渴、尿多为症象而命名,这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明确记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引隋唐间医学家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所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是医学文献中消渴病尿甜的最早记载。
又如脚气病,此期对其症状已有详述。《诸病源候论》记述: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纵不遂,或挛急;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在这里脚气病症状不仅记载详细,且已发现了肿、或不肿及冲心之症,与今临床上脚气病之分干脚气、湿脚气和脚气冲心一致。
2、病机与辨证的深入认识
《诸病源候论》一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各种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在一些内科常见病的病机理论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见解,提出不少新的观点,现举数例略述如下:
水肿。自《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始,首次把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巢氏一方面认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另一方面更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作用,他在书中多处强调了脾虚不能制水,是导致水泛成肿的关键所在,作者把脾胃在水肿病机中的重要作用,提到与肺肾相等的重要位置上。淋证《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中明确地提出了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阐发了症状发生的机理。他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巢氏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病机分析,为后世多数医家所宗,成为临床上诊治淋证的主要病理基础。与此同时,还对诸淋各自不同的病机特性进行了探讨,指出:气淋者,肾虚膀胀热气胀所为也: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膏淋者……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为临床治疗不同淋证提出了理论依据。
在辨证方面,《千金要方》还以脏腑为纲类列内科杂病,又以寒热虚实为目,叙述内科杂病的各型证状及治疗,与现代按系统分类相似,这在杂病的认识相归纳方面是一较大的进步。如《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一卷论肝虚实中,指出有肝实热,肝胆俱实,肝虚寒和肝胆俱虚四型,根据这一分型。在坚癥积聚一节里,分别记述了男子女人寒冷,腹内积聚的寒性积聚和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的实热积聚。